近年來,國家各級主管部門紛紛出臺相關政策法規,均明確將污水處理行業作為國家重點發展的行業,鼓勵污水處理行業快速發展。
近日,國家發改委發布《"十四五 "重點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規劃》,提出到2025年,基本形成較為完善的城市水污染防治體系,城市生活污水收集率力爭達到70%以上,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體。
據住建部統計,2010-2020年,全國城市和縣城污水處理廠數量及其形成的污水處理能力逐年增加,截至2020年底,全國城市和縣城共建成污水處理廠2618座、1708座,污水處理率分別達到97.53%、95.05%。
目前,我國的水處理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,形成了成熟的污水處理工藝,污水處理率不斷提高。
從水務行業的整個產業鏈可以看出,污水處理位于整個水務行業的末端,對水務行業的循環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,只有污水處理階段保持良好運行,才能保證產業鏈的不斷循環。
目前,我國污水處理產業鏈主要是水處理設備、工程建設、運營服務,在收入比例方面呈金字塔形分布,但在毛利率方面卻是越往下游毛利率越高,這應該與輕重資產屬性有關。
污水處理產業鏈和市場格局。
我國城市污水處理市場競爭比較激烈,行業集中度還比較低。從供求關系來看,污水處理作為 "治理服務 "的公用事業,其下游與 "服務 "的購買者--政府之間形成了供求關系,因此污水處理行業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政策的支持和引導。
目前,跨國水務公司、國有控股上市水務公司、國有非上市跨區域發展水務公司、國有非上市區域城市水務公司、民營企業五類企業成為中國水務市場的主導力量。
其中,外資企業雖然在本土化方面的優勢比國內企業明顯不足,但憑借資金、技術和管理方面的優勢,占據了國內16%的市場份額;國有企業資金雄厚,與地方政府關系密切,具有明顯的接單優勢,在整個污水行業的45%的市場份額最高;而民營企業市場意識強,憑借自身多年的技術積累和行業經驗,市場份額也達到7%。
作為污水處理的重要副產品,污泥也隨著污水處理規模的擴大而大量產生,對應的是2019年污泥產量已超過6000萬噸(按80%含水率計算),根據北極星環保網和世界環境理事會的預測,2025年我國污泥年產量將超過9000萬噸,污泥處理市場規模或超過1000億。
發改委等部門近日發布《關于加快推進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的指導意見》。其中提出,2025年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的主要目標包括,污水處理和資源化利用;新增污水處理能力2000萬立方米/日,新建和改造污水收集管網8萬公里,新、改、擴建再生水生產能力不低于1500萬立方米/日,縣城污水處理率達95%以上,地級及以上缺水城市污水資源化利用率達25%以上,城市污泥無害化處置率達90%。
全國服務熱線:
微信咨詢
微信咨詢